2023-02-13 17:30:48
据悉,此前美国政府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中,政府出资对美国电动车企进行了大额补贴,这种方式被认为是“破坏公平竞争”的举措。该法案不仅针对的是中国,几乎锁定了全球的“所有竞争对手”,通过让美国本土生产的电车形成价格优势而排除其他的竞争者;后续韩国、欧洲国家也向美方的政策提出不满,甚至扬言要诉诸WTO组织解决此事。但尽管多方施加了压力拜登政府仍然对此毫不理睬,法案不受影响地推出。
此前美媒消息提到,美国出台这些法案的真正目标是中国,因为目前只有中国能在新能源领域对美形成很大的竞争优势,而欧洲和韩国顶多是不起眼的“路障”。另一份《基础设施法案》也斥资28亿美元专门补贴电池行业,美方一改过去的工业风格,还花钱在境内建造多座轻加工锂矿的设施,打算进行“自产自销”。这是充分吸收了过去很多年由于缺乏稀土、石油、矿产加工企业(一般认为这些企业在国内因为人工费昂贵经常赔本)导致被其他国家“卡喉咙”的弊端。最终经过两党解决争议后,法案获得了顺利出台。
19日,拜登亲自为《基础设施法案》的出台讲话。他一开口就提出了一个大目标:如今全球约75%的电动车电池都是由中国制造,美国需要立刻把份额“夺回来”。拜登又表示中国“控制了全世界一半的电池组件和材料”,所以这份法案的重点内容在于投资支持电动汽车及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的先进电池,美方将要通过“大胆的行动”重新回到竞赛中。此外该法案还涉及到了很多道路、桥梁、铁路、港口设施的建设,但能看出来美方的关注点始终在电池问题上。
数据显示,拜登的言论虽然略有夸张但大致属实,根据SNE瑞萨奇权威数据的统计中国六家大企业总共占据了全球电动车电池市场62.4%的份额,其他的还有一部分无法记录;而且中国的电池工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在十几年之前就有了领先市场的潜力,当时美国总统还是奥巴马。所以拜登政府想要追平这些出口优势,除了“补贴”外还要解决技术量产的差距,这28亿美元能建设的电池厂太少,且由于人工费用的拖累,美方在本土实现量产化非常困难。
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媒预计随着全球能源体系的迭代,未来全世界的电力能源会是主流,拜登也提出了“到2030年销售的所有新汽车和新卡车中有50%是电动的”的设想。但对于美方的“新路线”,有专业人士提出这存在根本上的问题;因为美国掌握的是技术优势,他们更应该去尝试实现电池技术上的突破,通过关键材料和专利费用获利,将拨款都用在研发路线上;量产化路线由于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成本限制,除非政府能向企业进行永久的“亏损输血”,否则他们永远不能追平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