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女子坚持每天吃红薯降血糖、抗癌,半年后健康状况如何?

2022-12-04 20:01:58

小说网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癌症发病率较上一年增加了12.5万人,约为392.9万人。

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超1万人确诊癌症,平均每分钟约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

因为对癌症的恐惧,人们谈癌色变,于是和癌症相关的产品变得愈发流行,尤其是一些“抗癌食物”更是受到人们的热捧。

半年前,家住河南的王女士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血糖偏高,再加上对癌症的恐惧,当她听说“红薯在抗癌食物中排名第一,能够抑制98%的癌细胞”后,便坚持每天吃红薯。

她本指望通过坚持吃红薯来降血糖和防癌,谁知半年后当她再次体检时,却被诊断为胃溃疡,这让她大为不解:说好的红薯能降血糖、防癌,为什么还会造成这种后果?

红薯能杀死98%的癌细胞?

红薯能够抗癌这个说法最早来源于日本的一项研究,当时日本国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对26人的跟踪调查,发现部分蔬菜具有抗癌作用,对癌细胞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将抗癌效果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后,红薯位居榜首,抑癌率居然高达98.7%。

但当我们搜索相关文献后,发现并没有十分权威的文献能够支撑这种说法,网上的信息也很零散,至今找不到一个靠谱的来源。

除了找不到靠谱的信息来源外,红薯抗癌这种说法从科学性上来说也是不够的。首先,红薯确实含有一定量的糖脂、储存蛋白和脱氧表雄酮物质等,红薯在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上确实被证实了有抗癌作用。但这些实验都不是被直接作用于人体上的,人体结构本身就要比动物和细胞复杂很多,没有经过大量的人体实验,就贸然说红薯有抗癌作用是不严谨的。

另外,在那些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中,所使用到的都是红薯提取物,也就是说和我们平时吃的红薯是完全不同的。

更重要的是,癌症本身就非常复杂,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果单纯想靠某一种食物来有效降低癌症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

红薯能降血糖,可信吗?

红薯到底能不能降血糖,这一点一直存在争议。那些说红薯能够降血糖的人,认为红薯相比于我们平时吃的精制米、面等食物,所含有的热量更低。

在医学上有个词叫“升糖指数”,这个词就是用来反映升高血糖的快慢,大部分时候,升糖指数越高的食物,那么它升高血糖的速度也就越快。

红薯的升糖指数约为76,米面等食物的升糖指数在80左右,这样一看,似乎吃红薯对血糖的影响更小。并且食用相同数量的红薯,所摄入的热量更少、饱腹感更强,对血糖的影响也更小。

但需要注意的是,红薯的升糖指数还是高于70的,这就意味着红薯依然是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

总结一下就是,红薯并没有直接降血糖的作用,不过适当吃一些确实对控制血糖有一定的好处。什么叫“适当”呢?比如血糖高的人就不建议红薯趁热吃,因为红薯凉了以后升糖指数较低,只有54,这个时候放凉的红薯就更适合血糖高的人食用了。

吃红薯真正的好处是这些!

①预防便秘

红薯中含有大量的蔗糖与可溶性糖分,这也是我们吃红薯时为什么会感觉甜甜的。红薯里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这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并且这对预防结肠癌也有一定作用。

②预防心血管疾病

红薯中的油钾元素、β—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C和矿物质含量都很丰富,因此对心血管疾病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红薯里有丰富的维生素A,可以有效预防肺气肿的发生。

③有利于体重控制

红薯里的脂肪和热量都很低,因此在食用红薯后可以阻止糖类在我们体内转化为脂肪。

这类红薯真的不能吃!

如果你在购买红薯时,发现红薯表面有黑斑或者表面黑色、褐色凹陷状斑块,且这些斑块可能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也可能是不规则形状,上面可能有黑色的霉状物,建议你一定不要买!

因为这样的红薯可能已经受到了黑斑病菌的感染,得了黑斑病。

这种被感染的红薯往往会排出甘薯酮、莨菪素和甘薯酮醇等有毒物质,食用后会引发中毒反应,轻则恶心呕吐,重则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想要区分这种红薯也很简单,除了颜色区别外,正常红薯内部很少有黑色的,吃起来口感更不会发苦。

看到这,可能有些人会想到街边卖的烤红薯,因为那些红薯很多表面也是黑色的。这个其实不用过于担心,那是红薯在烤的时候发生了“焦糖反应”,和黑斑病菌没有太大关系。当然有一定必须要提醒大家,就是街边卖的烤红薯很多都是用汽油桶作为烤桶,还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毕竟我们谁也不清楚在这个桶被用来烤红薯前到底是装傻的,有可能装了汽油,也有可能装了泔水或化学原料...

关于食用红薯的健康风险提示!

首先,一定要适量吃,如果吃多了就很容易在胃肠道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并出现腹胀和打嗝等情况。

其次,肠胃不好的人不能多吃,因为红薯里的糖分会增加胃酸分泌,增大胃部压力,尤其是胃不好的人,会增加胃部不适。上文中的王女士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其实她本身肠胃就不好,却依然每天吃红薯,最终落得一个胃溃疡的结局。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松江百科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