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4 11:36:01
2022年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环比上涨0.1%,数据让我对国运非常忧虑。
我前不久提出一个观点:过高的房价压制了消费,有网友提出反对意见,他说,就是因为消费拉不起来,所以才刺激房价,买房也是一种消费。
世事无绝对,一个观点很多时候不是对,也不是错,而是介于对错之间,看那个成分多一些。
网友的观点很好反驳:如果刺激房价就可以带动消费,那为什么不继续?
适当的超前消费,确实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但是严重的透支消费,只会扼杀经济的未来。
关于宏观经济,我有几个基本的观点:
第一、经济活动总是在特定约束下展开的,量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随着规模的增加,效率逐步衰减,最后死气沉沉。只有科技的突破,才能把人类的经济价值创造的中枢向上提高。
第二,如果科技和上层建筑没有突变,经济增速会衰减,且不可逆。
第三、从长期看,GDP增速和国债利率曲线是吻合的,尽管货币调节两者短期会偏离。这两条曲线,货币发行会起到很大影响,货币发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价指数,一般我们考虑CPI这个指标。
如图是1980年至今的实际GDP增速和个人消费支出的曲线图。
再看这张图,是美元指数和美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下两张图结合起来看,利率曲线和CPI曲线短期趋势总是相反的,美联储在过去四十余年的时间极其成功,保证了美元指数的稳定、CPI和GDP增速的吻合。这意味着美国在过去四十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物价通胀慢,美国人民享受了经济发展的好处。
从这角度看,关于美联储利用美元国际货币地位进行收割可能是事实,但并非美联储的主要目的,属于意外之喜。美联储的政策还是基于国内经济形势做出来的决策。
有正常就有意外,这个意外是日本。
虽然日本在过去几十年保持了充沛的现金投放,但是CPI根本上不去,甚至很大比例的时间是通缩!
怎么理解这种现象,2020年我写了一篇文章《估值:深度理解贴现率在估值模型中对风险的反应及社会意义》,我讨论了较高贴现率的社会意义:
一个高的社会贴现率,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的责任感减弱,说明人们只追求眼前利益,变得鼠目寸光。商业上的毁约,政治上的失信,对设备保养掉以轻心,对环境破坏无动于衷,对下一代人不负责任,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都是社会贴现率高所表现的心态。所以社会贴现率上升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人与人的联系减弱,机会主义的泛滥。
备注;折现率、利率都是资金的成本,都反应了风险偏好。
过犹不及,过低的贴现率,意味着社会对风险的极低容忍,没有风险偏好,什么都不想干,精神阉割。
这就好像,上帝对一个农田耕地的青年说,我给你1000万支持你去创业,十年后你还给我900万就可以了,青年果断回绝:谢谢你,但是我创业失败怎么办?再说了,我拿着1000万做什么好呢?我现在晒着太阳种地已经非常幸福了。
当一个民族文化不再追求冒险,不再追求扩张,沉浸在衣食住行的时候,整个社会也是暮气沉沉。
当00后开始把养老作为人生第四大规划的时候,作为80后感到不寒而栗。
这个时候大家也能感到社会对不婚不育,躺平一族的恐慌了吧。
回到数据看,食品和交通费用因为猪肉、能源两大主力推动,保持较高的增长,其他数据一塌糊涂。
衣食住行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占比会降低,体现在它的增速低于整体消费增速。经济发展应该是非必须消费品,尤其是文化、娱乐、旅游及服务业的高速发展,整个经济越来越轻。
我们现在是什么情况,文娱这块,线下的应关尽关,教培全军覆灭,影视作品和文化作品,呵呵哒,还在搞老祖宗留下的那点家当呢,什么神话故事,抗日神剧,YY、言情之类。敢于揭露现实,弘扬人性,探索未知,释放活力的,有没有?
一个人一年吃20斤猪肉,一年我们消耗280亿斤猪肉,当这个产能达到后,行业就这样了。量的需求满足了,保持着这个产能,就结束了。
只有发展科技,才能打开未来的世界大门。只要文娱产业的大发展,未来经济的空间才是无限的。
我同事今天说了一段话我非常赞成:60年代到80年代玩的是古币,80年代到90年代玩的时候邮票,90年代到2010年玩的是房子,现代小青年玩的是比特币。一代人不接上一代人的盘。这背后是时代的变迁。
未来会怎么样,我不清楚,我不是预言家。但是我知道我想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生机勃勃,是尽善尽美,既不想被科技限制了舞台的边界,也不想文娱被锁死想象的高度。
祝好。